最近的《反脆弱》里提到复杂系统的三大特质:微微受损、处处冗余、层层突破 很多人都看完(如我一样),都非常吃惊。因为之前在讲“跃迁”里提到了单点突破,而在曹德旺的玻璃汽车战略里,他最终也是把很多业务清除,聚焦到单点,击穿了国际市场。到底人生应该处处冗余,还是单点击穿呢?
01 首先重新澄清下这两个概念:
冗余(redundancy)”是指:用多于一种的途径来完成一个规定功能,以提高系统可靠性。举个例子,生活里经常看到的冗余,除了我们的两个肾、两个肺。重型卡车的轮子是两排的,其实单个就能承担所有重量。飞机的发动机如果 2 个可以飞行,常常会配置 4 个。信号发射的时候,其实发一遍就够。但常常会重复发 3 遍,后面 2 遍就是冗余。 在组织里也是一样,一个萝卜一个坑,在刚开始的时候好工作。但遇到一个人突然离职,工作流就断了。所以一个岗位配 1.5 个人,每个人多一点技能,再加个人力资源部随时可 以保持人才储备,这些都是冗余。过去的有钱人,会争取生 3 个孩子,目标其实也是冗余——大儿子英明神武,但未来长大要当兵。老二能言善辩,不过总爱和人决斗,老三聪明机灵,体弱多病。你说是作为家族负责人,是不是要多配点冗余,否则你都过不下去。
冗余的主要目标是可靠——为了可靠,宁愿牺牲效率。 因为在黑天鹅面前,其实效率没意义。
比如说双减这件事,多少互联网机构积累了无数的人员单点突破市场啊。2021 年,互联网教育的广告占到了车厢牌子的三分之一。但政策下来,所有这些机构都废了。一些当年作为“素质教育”的小项目,因为“闲着也闲着”,反而是现在的主力。这就是冗余的优势(在不确定的日子里活下来)。
简单来说,冗余是降低效率,提高可靠性的。当然前提是你已经找到根基,本身资源丰富。属于后期策略。
02 单点击穿是指,找到破局点后,在某一个点上投注所有资源和能力,击穿阈值,倍速增长。
(击穿就是 1;没击穿,就是 0) 比如说曹德旺的玻璃事业。公司虽然上市了,钱不差。但是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工业园(哪怕有个国外公司做了规划,但是规划是合理的,还需要人干啊)都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。这个时候,突然看到了未来十年,是玻璃需求的大空间,你不做必然有人做,或者国外机构持续做。甚至还看到全球玻璃生产的价格都虚高,未来中国的人口红利,会形成巨大市场。你上不上?
这个破局点是明确、清晰、有把握的。不要犹豫,全力投入上去。一旦击穿,中国、全球的市场都是你的了。
另一种单点突破,是反过来的。比如突围。 当年红军长征是这种。国民党优良军备层层包围,大城市根本打不进去。只能往人迹罕至,机动部队进不去的地方走。从江西一直“战略性撤退”,其实就是不断的找新的突破口。出去了就是一条命,没突围就是死。也是个突破阈值的事。
在这种大背景下,我们还发明出来游击队战术——这个是很牛逼的——就是即使我在撤退,我还是不断的单点突破。你 10 人我 10 人,我撤退;但是你 3 人,我就找到 10 个人围剿,一点点消耗你,一点点抢装备。这也是单点突破——绝对不硬碰硬,就是三倍五倍军力,才和你 PK。在大面积上单点撤退,在小面积上单点突破。达到某种攻守平衡。
再简单点来说:
单点击穿的用法是:找到破局点,投入所有精力,击穿阈值。 冗余的用法是:对于一个关键的重要功能,以多种途径实现,目标提高可靠性。
如果你还没找到突破点,你也不知道什么是关键重要功能,肯定是单点击穿比较重要。但如果已经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,那就多配置点资源,保持可靠稳定的能力。
曹德旺在做一元化战略的时候,肯定是单点突破,开了不少人。但从他聚焦做玻璃,然后没事能招一个人,开一个厂来看。他的干部储备肯定是远远超出生产线所需的。这就 是层层冗余。
03 最后,重申一种思考方式(也是我在共读会反复反复说的一个思维方式“边界思维”):
任何策略都有他的边界,切不可从一本书看到一个概念,比如曹德旺如何如何,特勒布如何如何,得出“我该”如何如何,或更糟糕的“人生”和“你”该如何如何。
兵法之所以有三十六计,就是因为每个计都有不同场景,不同时机,不同敌人。
人生如果这么简单, 一计就够了:) 走为上计
0